擬動物片
思考深層意義
自從「鄉村牧師的日記」之後,布列松就再也沒有使用過職業演員。
布列松拒絕任何演員的情緒表演,演員對他來說只是「人偶」,演員
連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該走幾步,都經過導演事前嚴密的安排。
在故事情節發展上,他徹底揚棄一般電影以人物心理動機發展作為敘
事基礎的模式,反而專注在以剪接、構圖、聲音(畫內音或畫外音)
創造出的獨特結構世界。這樣的特性,構成了影史上少數以動物為主
角的奇異傑作「驢子巴達薩」。揚棄了人物的心理動機後,人和動物
都是天主的創造物,在本質上也就沒什麼不同了。與其說這部片是一
部動物的「擬人電影」,不如說它是人的「擬動物」片,語言不是用
來表現角色情感,一切人為的意義與情感都被歸零。
「驢子巴達薩」描述少女瑪麗有一隻心愛的驢子,在同伴惡作劇替牠
「受洗」之後,牠就被叫做「巴達薩」(Balthazar)。影片敘事循
著少女瑪麗和巴達薩分別前進,偶爾他們的命運交會,但大部分的時
候他們獨自面對生命種種無情的打擊。巴達薩推過磨、犁過田、馱過
重物、拉過車,甚至在馬戲團表演過乘法計算,最後被人利用走私而
遭到擊斃。瑪麗呢?雖然有位無條件愛著她的同伴賈克,可是她被人
嘲笑、愛上蔑視一切的小混混傑哈,最後因為貧窮而賣淫。
極其複雜的劇情,配上布列松徹底拒絕提供任何角色心裡動機的手法
,觀眾從不知道瑪麗為何愛上傑哈,也不知道她到底對賣淫有什麼想
法。布列松作品向來拒絕提供表象的解釋,卻又讓人不得不深思背後
更深奧的意義,加上帶有天主教神祕的救贖與原罪思想,這些都在「
驢子巴達薩」中精采呈現,該片並名列英國「視與聽」雜誌2002年票
選影史20大影片之一。
- Jan 06 Sat 2007 10:58
驢子巴達薩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